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2015年5月29日,2016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举办期间,国产科学仪器设备质量提升与实验室管理服务推介会在国家会议中心召开,会议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办,北京科学仪器装备协作服务中心承办。来自科学仪器行业及实验室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国产科学仪器设备质量提升与实验室管理服务推介会现场
北京科学仪器装备协作服务中心副主任 杨鹏宇
会议由北京科学仪器装备协作服务中心副主任杨鹏宇主持。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分析检测副总工程师杨永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员周蕾、清华大学副研究员赵自然、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高级工程师刘鑫、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周晓光、北京新联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谭鹰从科学仪器的发展、在行业中的应用、以及实验室管理等方面带来了精彩的报告。北京七星华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安和美诚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北京软件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中心、中国公路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等也参与了此次活动。
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分析检测副总工程师 杨永坛
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分析检测副总工程师杨永坛的报告题目是《国产仪器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与思考》,从中粮的食品安全体系、食品企业对仪器的需求、在国产仪器上开展的典型应用、国产仪器在食品安全中的机遇四个方面进行了介绍。杨永坛以液相色谱仪、专用检测器为重点介绍了国产仪器的典型应用,并将食品企业三个层级实验室对仪器的需求总结归纳为:价格低廉、快速检测、整体解决方案和培训。从用户角度考虑国产仪器现状,其中提到,样品前处理设备的稳定性、耐用性是关键,并指出国产仪器的用武之地应在常规的理化检测上。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员 周蕾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员周蕾带来的是题为《从科研到产业:基于稀土纳米上转发光材料的生物传感系统研究及多领域应用》的报告,从对成果转化的思考和探索,以及持续发展规划方面进行了探讨。周蕾的工作是在体外诊断、生物检测监测领域,让大型自动设备能够带到现场去,解决一线用户的实际问题,已建成国际唯一上转发光技术产业化体系,已通过欧盟ISO13485医疗器械国际认证体系认证。报告中指出,基于新型材料器件的生物检测监测技术研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学科交叉的原始创新和产品性能紧密衔接,协同创新,才能实现科研工作从科技到产业的成功转化。
清华大学副研究员 赵自然
清华大学副研究员赵自然带来的报告是《国产毫米波成像仪在安全检测领域的应用思考》。现在安全检查仪器要求检测速度快、检测过程文明、可检测为新品范围广、对被检人体和物品无损害、自动报警误报率低,非接触、快速、成像类技术成为安全检测新趋势。基于主动毫米波收发模块采用超外差式方案,在原8通道模块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开发64通道的毫米波收发阵列,进一步开发人体扫描样机。结合运用ATR算法自动识别、自动报警、保护隐私、高检测效率、减少操作的特点,希望建成人包同检、人工智能辅助专家判图、多技术融合、多层交互报警的网络化安全站。这项研究工作应用于质检、安全等民生关注点,对科学仪器设备产业起到了促进作用,带动行业上下游包括毫米波核心芯片和成像算法一起进步,同时也培养了一支产学研结合的高端复合型人才队伍。
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 刘鑫
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刘鑫带来了《国产检测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研究》的报告,报告介绍了国产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的阶段性工作,第一阶段包括评价规程、实施细则、通用技术规范、个性化技术规范、验证方案等;第二阶段包括建立完善测评专家遴选方案、继续推进技术规范的标准化,编制检测仪器综合评价标准体系表,分类开展国产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工作,国产仪器验评工作实施方案等。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 周晓光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周晓光带来的报告是《从个人经历中探讨高端科学仪器研发的挑战》。周晓光结合自己的经历,介绍了质谱技术的发展,其中提到了液相生物大分子在电离与质谱分析上面对的困境,以及质谱生物分子分析上面对的挑战,并与大家分享了由此带来的启示:市场需求是产品研发的驱动;研究单位的创新技术到应用实践往往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高端仪器研发需要复合型团队及高端人才储备;技术创新是产品转化的重要保障;技术创新转化能力是建立在持之以恒的积累与坚持上。其中也提到了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概念的不同,并强调,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是如何加强技术转移主体(企业)的研发能力。
北京新联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谭鹰
北京新联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中心谭鹰在报告中介绍了在线移动式动车组空心车轴超声检测系统,包括该检测系统的立项背景及总体思路,创新点及主要技术内容,知识产权及评价,应用推广及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以及对行业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
演讲嘉宾及工作人员合影
演讲嘉宾、企业代表及工作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