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科技日报】;
腊月二十九,北京怀柔天高云淡,晴空万里。
人们都在忙着采购年货,喜迎新春佳节的时候,岳海霞却一大早从中关村坐班车来到怀柔科学城,忙起了测试工作。
因为任务紧急,前些天还在担心能否如期完成测试的岳海霞,如今一扫阴霾,心情就像那天的天气一样,放晴了。各项测试进展都很顺利,任务肯定能如期完成。岳海霞充满自信。
岳海霞是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空天院)副研究员,从2006年开始,一直从事合成孔径雷达集成测试工作。
临近上午10:00,记者赶到位于空天院怀柔园区的合成孔径雷达测试实验室时,岳海霞正在电脑前忙碌。看到记者进门,岳海霞满脸微笑地从工作台上站起来,热情地跟记者打招呼。实验室进深三间,外面是测控间,中间是吊装间,里面是微波暗室。岳海霞负责的合成孔径雷达集成测试工作就在这个实验室进行。
与光学遥感观测利用可见光探测成像不同,合成孔径雷达利用微波成像,具有全天时、全天候监测能力,能够透过云、雨、雾、沙尘暴等,直接观测地表信息。
当前,合成孔径雷达在资源调查、减灾救灾、环境保护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在抗洪救灾中,合成孔径雷达就大有用武之地。发生洪涝灾害时,利用光学卫星或雷达卫星可以快速了解洪水灾害的影响情况。岳海霞说,然而,如果降雨一直持续,光学卫星就会因为云雾遮挡,难以对地表进行全面有效的观测。此时,装有合成孔径雷达的气象卫星就可以发挥自身优势,持续监测受灾区及周边水域水体变化,为防灾减灾提供决策参考。
在测控室听了合成孔径雷达的简介后,为了尽早进入实验室的心脏——微波暗室,一探雷达测试的究竟,记者伸手就想开门。
站在记者身旁的测试老师看到这一幕,像触电一样,唰一下就把记者拉住,提醒道:进入吊装间和微波暗室之前,必须先穿上防护服,戴上防护帽,在除尘间‘吹风’除尘。
在日常测试中,我们进入吊装间和微波暗室时,防护、除尘,这些环节一项都不能少。更换防护服时,岳海霞强调。
穿过吊装间的大型吊装设备,进入微波暗室,眼前的场景着实让人大吃一惊。
暗室看起来很酷,甚至有些科幻,和我们平时见到的实验室不同,这里的墙壁和屋顶上,布满了犹如钉子一样的蓝色方锥。有密集恐惧症的人,如果看到这些密密麻麻的钉子,可能会感到不适。
实际上,这些整齐密布的钉子是由吸波材料做成的棱锥。岳海霞解释道:它们主要是用来吸收测试天线发出的微波,避免测试人员受到辐射伤害。
作为一名雷达测试师,我们必须认真负责,这样才能既保证人员安全,又确保雷达上天后可以正常工作。如今,岳海霞已经在合成孔径雷达测试领域深耕十多年。
这些年,岳海霞真切地感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国家的科技投入越来越大,科研人员的待遇也越来越高。岳海霞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将用自己的行动,为我国合成孔径雷达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