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530-583766618653002903
网站导航
技术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技术文章

高中科教仪器三校合建!又一国家重点实验室,

时间:2022-09-13 20:06:13 点击次数:430
 

来源 | 辽宁省教育厅

编辑 | 学术君

日前,辽宁省教育厅发布《教育服务辽宁省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协调发展实施方案》。

《方案》中提到:推进沈阳农业大学联合东北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面向辽西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建设设施园艺生产与环境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

一、服务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

1.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创新中心。充分发挥高校科技资源优势,联合集聚省内外更多科技创新力量,打造高校科技创新策源地,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推动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沈阳工业大学等高校与驻辽科研院所、相关行业企业深度合作,积极服务辽宁实验室建设。推动东北大学联合鞍钢集团组建低碳钢铁前沿技术研究院,促进钢铁—化工—信息—材料—能源交叉融合,增强钢铁等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沈阳药科大学智能药学工程创新中心、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新能源航空技术研发中心、沈阳农业大学北方粳稻种源研究中心、沈阳化工大学镁硼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创新中心、辽宁科技大学镁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沈阳体育学院冰雪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辽宁何氏医学院眼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行业企业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实现重大突破。

2.助力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东北大学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组建东北三省一区新工科教育联盟,依托辽宁省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辽宁省固废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推进先进装备制造、冶金、石化、材料等产业数字化升级。推动辽宁大学联合吉林大学、黑龙江大学牵头组建东北三省一区新文科教育联盟,助力现代服务业提质升级。推动沈阳农业大学组建辽宁乡村振兴高校联盟,为沈北新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海城国家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沈阜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提供支撑。依托沈阳体育学院、辽宁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等高校,助力沈阳现代化都市圈体育产业联盟建设,以及冰雪经济发展。

3.助力打造区域开放合作高地。推动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辽宁科技大学、沈阳理工大学等高校,充分发挥教育部中俄国际工程学院等高端平台作用,与俄罗斯等国家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在特种材料、先进制造、光电信息技术等方向,集聚特色创新资源,开展智力引进、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等全链条合作。推进大连外国语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高校,加强外国语言文学、经济学类等学科交叉融合,助力区域贸易投资合作效能提升。

4.加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依托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辽宁建筑职业学院、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院校,重点打造面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施工管理、汽车制造等产业链的高水平专业群,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链对接互联。搭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信息管理平台,建设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沈阳都市圈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

5.共筑绿色宜居家园。支持辽宁科技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沈阳化工大学、大连交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高校联合相关企业,建设绿色低碳领域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和示范性能源学院,加强新能源、储能、氢能、碳减排、碳汇、碳排放权交易等特色理工学科建设,助力区域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6.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建立沈阳都市圈中小学校合作模式,协同提升基础教育质量。推动中国医科大学联合吉林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依托东北三省一区新医科教育联盟,加快建成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全面支撑健康辽宁建设。

二、服务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

7.服务国际产学研用合作。推动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东北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高校,依托教育部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一带一路职业教育联盟,深化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国际联合攻关,服务大连加快建设智慧、绿色、高效国际性枢纽港,建设亚太对流枢纽、创新策源中心、东北亚经贸合作中心,打造东北亚海洋强市。

8.服务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支持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水平大学围绕大连英歌石科学城建设规划,牵头布局一批顶尖创新平台,服务和支撑英歌石洁净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命安全四大领域的产业集群。大力推进海岸和近海工程等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9.助力沿海产业集群建设。推动大连理工大学依托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积极开发化工新材料、催化剂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推动化工产业链向高端化升级。推动大连交通大学、沈阳工业大学、辽宁科技大学等高校建设轨道交通、数控机床、仪器仪表等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平台,服务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和资源型产业深度开发。推动大连海洋大学、大连工业大学建设北方海洋数据应用中心、北方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中心,助力海洋牧场示范区、海洋渔业生产基地建设,服务海洋经济发展。

10.培养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所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依托渤海船舶职业学院环渤海船舶行业校企合作委员会等校企融合平台,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加强船舶制造行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依托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全国机械行业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产教联盟、全国工业自动化仪表培训中心等技术培训中心,提升仪器仪表等产业发展所需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东北三省一区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建设校企协同职业教育专业协作体,培养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所需高技能人才。

11.服务康养产业发展和海洋生态保护。推动大连医科大学建设东北三省一区中西医结合联盟、国家级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配套开发康养中心、餐饮、小型商场等设施,打造康养结合、产教一体的辽南中西医结合康养产业园。依托沈阳农业大学建设辽宁盘锦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辽河国家公园研究院,渤海大学、大连工业大学建设渤海环境样品库,为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三、服务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建设

12.服务农业全产业链对接合作。推进沈阳农业大学联合东北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面向辽西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建设设施园艺生产与环境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为辽西稳产保供京津冀地区菜篮子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推动大连工业大学依托食品科学与营养健康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强海洋食品精深加工高新技术研究,服务特色农产品、地标优品成长壮大。依托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建设能够满足农业全产业链需求的产教融合基地,培养新技术推广所需高技能人才。

13.服务区域创新平台融合对接。推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工业大学等高校建立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服务机构联盟,共建大型科研仪器等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充分利用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等创新载体,建设成果孵化和中试基地,吸引京津冀科技成果带土移植,推进科研成果在辽落地转化。

14.服务特色农业融合对接。推进沈阳农业大学与朝阳市共建朝阳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研究院,辽宁职业学院对接朝阳食用菌产业园,加强食用菌生产技术研究与普及。推进渤海大学对接凌海市海参精深加工产业园,助力海参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服务特色农副产品和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助力开拓京津冀消费市场。

四、服务辽东绿色经济区建设

15.服务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推动沈阳农业大学建设辽东山区生态保护研究院,开展丘陵山区坡耕地防蚀固土、水源涵养地保护等研究。推动辽东学院、辽宁大学建设鸭绿江流域研究院,开展水环境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生物多样性与珍稀动植物保护研究,为构建辽东地区绿色生态发展格局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

16.服务绿色低碳产业集聚区建设。推动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药科大学、辽宁医药职业学院联合医药企业共建辽宁中医药产业基地,围绕以辽药六宝为代表的辽宁道地中药材,建立集中药材种植、加工、中药制剂、临床质量评价于一体的研发生产体系,助力辽东道地中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推动沈阳农业大学建设辽宁省林下有机参重点实验室,柔性引进省外院士团队来辽工作,为辽宁山野菜等特色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推动绿色农业加快发展。

17.服务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推动辽宁科技学院、辽东学院、大连艺术学院等高校,进一步收集挖掘历史文物和图书资料,联合文旅部门设计推出系列文创产品,编排、组织相关题材文艺演出,做强东北抗联、抗美援朝等红色旅游品牌。推动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开展辽菜师傅培训,助力地方特色餐饮与民俗文化、农业观光休闲旅游相结合,培育一批网红打卡地。

五、组织实施

省教育厅成立工作专班,统筹负责教育服务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协调发展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高校成立工作组,建立相应工作推进机制,明确职责,密切协作,切实把目标任务落实落细。省教育厅建立健全定期通报制度,并适时开展督导检查,确保各项任务切实有序推进。

加强政策支持,对列入教育服务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协调发展年度重点任务清单的项目,在资源配置方面予以倾斜。抓好重大项目建设,以示范促带动,充分发挥先进地区、先进院校的引领辐射作用,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开拓教育服务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依托辽宁省高等学校新型智库联盟,深入开展相关研究和阐释,为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利用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教育服务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实践,形成教育领域及社会各界关心、参与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协调发展的良好氛围。

本文来源:辽宁省教育厅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3 山东行知科教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6020776号-2

地址:高新区万福办事处吴拐行政村 电话:0530-5837666 邮箱:2586826320@qq.com

关注我们

服务热线

0530-5837666

扫一扫,关注我们